家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所在,包容滋养着每一个生命。一个家庭的教养和作风,在无形中塑造着每个成员的内外品质。第一期“家风家教”专题,让我们走近三位从医学世家走出的医生,以及三对在瑞金结缘的杏林伉俪,感受医者家风的熏染。
医学世家
伤科李飞跃
“没有理由不以十二分的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
李飞跃自幼看父母为人诊病疗伤,便羡慕他们为患者解除病痛时的那份潇洒从容,对做医生有了隐约的向往。
作为沪上“伤科八大家”——魏氏伤科的第三代传人,李飞跃的成长经历几经转折——从学生,到军人,再到高考进入师范学院之后,转学到中医学院,又回到了中医伤骨科道路上。
父母也始终支持他,并鼓励他在中医道路上努力前行。父亲李国衡教育子女宽严有度,从不打骂,5个子女都非常愿意与他交心。记忆中的外祖父魏指薪则豪爽好客,有山东汉子粗犷的一面,但作为医者,始终对病家怀有十二分的耐心,从不红脸。
“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是对医者最大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最大的努力、十二分的认真去对待每一个病人。”李飞跃说。
在李飞跃看来,“兼容并包,永远以病人为先”是长久发展的灵魂所在,魏氏伤科不仅在临床、学术上不断创新,取多家所长,还打破了私人家承式的人才培养,避免了后继无人的隐忧。
血液科赵维莅
“父母的勤奋、敬业,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刻苦努力的品格。”
生于医学世家的赵维莅,父亲手执针砭去病除痛,母亲就职儿科,常用温暖的手安慰小小患者,记忆里,家庭对她的影响是这般的润物细无声。
小时候,父母常常加班,赵维莅一半的童年时光便是在医院中度过的。尽管父母给予的陪伴少之又少,忙起来时她便自己跟着护士姐姐吃饭休息,但在一个孩子的眼中,白大褂却是既亲切又神圣,一个如同母亲手掌大小的稚嫩生命被母亲奋力救回,一个脑卒中的患者通过父亲坚持不懈的针灸又重新站了起来,她永远不会忘记那时父母亲眼睛里的炙热光芒和信念。
长大后,赵维莅对医学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救死扶伤、敬佑生命”,这是一份被大多数人需要、很有成就感的职业,她希望自己循着父母的脚步,像天使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因此,高考志愿上她只选择了医学一栏,虽然一定会面对和父母一样的辛苦,但她义无反顾。
“父母的勤奋、敬业,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刻苦努力的品格。”父母的影响,家风的浸润,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赵维莅。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她说,看到10岁的女儿也是一样的拼搏和努力,是对自己非常大的鼓励。
泌尿外科祝宇
开刀再多,也要像第一次一样谨慎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翻译,但是外公外婆希望我当医生,”祝宇医生的回答真实诚恳,如他的为人一样,毫无粉饰、实事求是。他成长于医学世家,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瑞二代”,祝宇医生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瑞金医院的著名专家。虽说没有从小立志从医,可是耳濡目染,对医学也会心生好感。
“父母都很忙,我们一家三口各忙各的,他们回家也是看书学习、备课,我也复习功课,成绩还算过得去。”祝宇医生十分谦逊,其实他曾顺利考入上外附中第一届日语班,后来弃文从医考入医学院依然游刃有余。
从医之后,也深受父母亲的影响,令他难忘的一次经历——在神经内科做实习医生时,有一天科室的人手不够,母亲主动留下来值夜班,那一年母亲58岁,是神经内科的科主任。那天晚上母子二人一起值班,这样的经历珍贵且难忘,至今祝宇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的情形,还有母亲的甘于奉献、乐善助人。
“开再多的刀,也要像第一次一样谨慎认真”,这是走上外科医生岗位后,父亲常叮嘱的一句话,祝宇医生也一直铭记于心,他说得意忘形就是失败的开始,手术中再小的细节、再熟练的过程都马虎不得。
谦逊儒雅、乐于助人是很多人对祝宇医生的印象和评价,他不善夸夸其谈,讲不出大道理也说不出对于“家风”的感悟,却用行动践行着父母对他的言传身教。
杏林伉俪
感染科龚启明、感染科张欣欣:
教育没有“套路”,唯有成长路上的陪伴
张欣欣和龚启明夫妻因一起在感染科工作而结缘。言谈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龚启明十分尊重妻子,也事事以妻子为先,并且是个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夫妻二人也会因为一件事起争执——孩子的教育问题。
儿子刚出生不久,龚启明就十分紧张孩子的教育,买了各式各样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学习,希望给儿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张欣欣因为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所以希望给儿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可是,繁忙的医疗工作都让他们缺少了与儿子的交流和陪伴。
初三那年开始,儿子进入了叛逆期,原本优异的成绩也开始下滑,这让他们意识到对儿子的关注太少。于是,他们开始尽可能多一些和儿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儿子的思想。张欣欣说,那段时间她不断地反思,有时也会觉得沮丧和愧疚,可是从别的家长口中得知,儿子特别自豪自己的爸妈是医生时,她和龚启明心中宽慰了许多。如今,儿子在读应用数学与计算机双学位,快要大学毕业了,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
“如果回到以前,我会想办法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希望他将来善良并且做真实的自己,一切顺利”,这是张欣欣的心里话,可能也是很多医务工作者的心声。看过了那么多的教育方法书籍,经历了儿子的成长与成才,张欣欣与龚启明都认为:教育因人而异,没有“套路”,唯有成长道路上的陪伴最为珍贵。
胃肠外科陆爱国、妇产科沈立翡
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陆爱国、沈立翡在瑞金医院是对令人艳羡的医生伉俪,一个是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把每台手术都当成一件艺术品;一个是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善待每一个患者,让每个治疗方案都完美再完美。夫妻俩从医29年来,携手共进,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一直恪守着“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原则。
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好人,也是好医生,很能体贴患者。但夫妻俩这对双职工却没有太多时间好好照顾和陪伴家人。
沈立翡回忆说,女儿上小学时总是最晚回家的那一个,每次她披星戴月的赶去,远远的望到一个小小的身影站在学校门口,难以抑制的愧疚之情喷涌而出,紧紧抱住女儿不住的道歉。但是孩子却在安慰我,妈妈,老师今天又表扬我啦……长大后,一次女儿嗔怪道,“哼,我哪是不怪你们,只是看到每次你们回来都累到说不出话瘫在床上,想说的话都咽回去啦。”
父母的作风与品行,女儿一一看着、记着、学着。家风,如同无形的标签影响着女儿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如今,在美国读书的小姑娘不仅成绩优异,在老师和同学的口中,她还是一个正直、善良和富有爱心的“chinese dolly”。
胃肠外科臧潞、妇产科蔡蕾
希望孩子快乐长大,成为品格优秀的人
20多年前,臧潞、蔡蕾夫妇相识于交大医学院的一次中秋节活动,彼时,他们还是青涩的医学生。今天,这对杏林伉俪已在瑞金医院做了20年医生,一双儿女也都上小学了。
临床一线工作繁忙,夫妻两人又都在外科工作,既要做手术还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加上两人平均一个星期各值一次班,照顾家庭有些分身乏术,所以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引导教育也要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帮助。
庆幸的是,家人十分支持他们的工作,夫妻之间由于职业相同,也会对彼此更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家里老人有点小病小痛都不讲,自己来医院看病,不愿影响我们工作,两个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也为父母职业的感到骄傲。”
夫妇俩说,他们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很多“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中已经完成,只希望孩子们快乐地成长,成为品格优秀的人。
瑞金医院像一个大家庭,也有深厚的“家风”流传——只有最优秀的医学生才能成为其中一员,像邝安堃、傅培彬等老一辈医学大家用一生的实践告诉后来人,好医生不为功利所累,而是永远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此要终身学习、尽心工作,也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但每一份辛苦都值得。
文/李晨 李东 韩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