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A7 时事·大都会
10月11日晚7点35分,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神经外科监护病房内,一位79岁的老人因脑出血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79岁的老人是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李一亮的母亲。
李一亮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是北京著名学府的教授,都很有主见,且乐观豁达,4年前他们就已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并在上海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登记手续。同年,父亲因肺癌病逝,之后将遗体捐献给了交大医学院。
李一亮曾对父母的意愿表示惊讶,还特地向母亲解释遗体捐献的用途。可母亲很坚定地说:“我的命是 李一亮解释说,母亲的这份坚定来源于她生前的一次就医经历。“她身体状况一直不好,30年前做过一次心脏瓣膜手术,常常来往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手术后母亲依然乐观开朗,曾告诉我,她的命是医生救的,后面多活的日子都是赚到的。”李一亮回忆说:“母亲那时候还说,我年纪大了器官捐献是不行了,那就捐赠遗体吧,可以让医学生们看看装在心脏里的瓣膜几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一亮印象深刻的是,其母亲不仅自己捐献遗体,生前还曾带着家里的亲戚一起去公墓给先生扫墓,并讲述了遗体捐献的整个过程及对医学事业的帮助,亲戚们很受感染。
与器官捐赠有所区别,遗体捐赠主要用于医学事业,让更多的医学生乃至临床深造的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业务培训,提升自身医学技能。遗体捐献相对来说,对捐赠者的要求较低。
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孙青芳介绍说,现在所有遗体都来源于患者自愿捐献,数量还比较少,但它是医学生快速成长的唯一方式。
当前,上海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所需遗体量无法满足的现状。根据此前调研,上海6所医学院每年总共需要约700具遗体,但现在每年上海遗体捐赠数量在500-600具,一些医学院平均15-20个学生才能解剖一具遗体。
孙青芳进一步介绍,以神经外科为例,在这具遗体上可进行不同角度位置的14台以上高难度颅底手术,帮助医学生快速了解颅底结构。“正常人颅内有脑组织以及非常复杂的血管组织,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残疾乃至死亡。医学生的课本知识不足以让他们走上手术台,有了解剖实践,能力将显著提升。”
除医学院校解剖教学之外,遗体捐献后主要流向为临床病理诊断及解剖、塑化教学及科普教育展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