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 上观新闻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10%;目前我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相关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抗凝治疗可显著减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达67%。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律失常,占全部卒中原因的3分之1。异常的心脏节律可促使房颤患者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血凝块)。而血栓一旦脱落,通常随血流达到大脑,进而引发严重的卒中,甚至导致死亡。昨天,国际权威房颤组织AF-SCREEN国际协作组首次在全球范围同步发布《心房颤动筛查》白皮书,希望唤起全球心内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普通大众对房颤的重视,做好早期筛查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
白皮书中,几个数据引发了极大关注。如,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10%;目前我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相关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抗凝治疗可显著减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达67%。
作为白皮书的共同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6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广泛的无症状性房颤筛查,可以非常划算地降低卒中及其相关残疾的发生率,并可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成本效益非常高。”他坦言,“然而这种建议并没有得到各类指南的广泛推荐。”
据了解,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房颤所引起,但房颤通常在发生卒中时,甚至之后才被发现。它的隐蔽性很高吗?王继光说,可仅通过测量脉搏检出,或通过手持式心电图在一分钟内提供诊断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同时指出,“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卒中相比,房颤引发的卒中范围更大、程度更重、生存率也更低。保护这些高危人群免受哪怕一次卒中打击,都可以让他们和家属安心许多。”
白皮书称,世界心脏联盟的数据显示,每年有1500万人发生卒中,其中近600万人死亡,还有500万人留下终身残疾。知名心脏病学专家、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戚文航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已有研究证据发现,在症状出现前筛查出房颤患者并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和其他方案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的高卒中风险,并可部分逆转房颤相关的高死亡风险。”为此,白皮书此次呼吁,”在社区以及诊室对老年人群进行心律失常筛查是合理、经济和有效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