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医声医事
伴随我国第一个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进程,在陈竺、陈赛娟院士的支持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转化医学病房经过半年筹备,今天正式开张。这也是全国首个转化医学病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病房目前床位18张,坐落于门诊大楼19楼,未来主要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CAR-T细胞治疗为代表的一批高新临床研究也将在该病区开展。副院长沈柏用表示,转化医学病房的成立,旨在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新途径。“医院自此开启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整合的新模式,这一病房也标志着国家转化医学中心雏形的形成,它将为建成后拥有300张床位的国家转化医学中心探索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护理研究等方面新路,为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启用奠定坚实基础。”
年近花甲的王先生就是血液科转化医学的受益者之一。他确诊多发性骨髓瘤已经两年,“最开始感觉背部疼痛,连包都拎不动,检查后发现身上多处骨骼出现了肿瘤聚集。”他在瑞金医院先后接受了化疗、免疫调节等多种标准方案治疗,但都在一段时间后复发。今年年初,王先生再度加重,左侧下颌部出现肿大,且增长速度很快,甚至导致进食困难,肿块穿刺病理检查确认为浆细胞瘤,即多发性骨髓瘤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髓外浸润现象。“我的肝脏上也出现了8.7厘米x5.7厘米x7.5厘米的肿瘤,人非常虚弱,浑身疼痛只能卧床,站立时间无法超过1分钟。”王先生说,“当时真的已经很绝望了,要不是后来参加了临床试验,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坐在这里和你们说话。”
今年5月,瑞金血液科开展CAR-T细胞免疫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王先生经过筛选,符合入组条件,于7月份接受了CAR-T细胞治疗。“虽然治疗期间有发烧等过程,但治疗后的一个月,我的左侧下颌部肿块就完全消失了,肝脏上的肿块现在已经缩小至3.5厘米x1.5厘米x4.7厘米。”骨穿检查显示,王先生体内已经没有异常浆细胞,经评估获得完全缓解。原来需坐轮椅的他,因为身体恢复良好,已经能自驾出游。
类似王先生这样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不在少数。血液科主任李军民介绍,他们大多接受了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国际一线药物治疗,有的还经历过自体骨髓移植、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但一般在3至5年后均会出现耐药及疾病复发情况,特别是出现髓外浸润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血液科转化医学病房成立后,将更好进行此类临床试验病史数据的收集记录,探索安全监护与配套硬件、人员的设备设置,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治疗的步伐。”
文/黄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