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带血床单与患者衣物、手术服混洗,儿科医疗织物与成人医疗织物混洗……日前,有媒体揭露某地医疗机构内医疗织物洗涤不规范,令人大吃一惊。卧底调查还发现,有洗涤厂为提高效率,使用工业洗涤剂清洗医疗布草,且无严格的高温消毒环节。所谓的“分类洗涤”,也只是将医院分开,至于科室、洗衣设备等并不实行分类。
医疗机构内的织物可分为医用织物、感染性织物、脏污织物、清洁织物。感染性织物、脏污织物如未消毒处理干净,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给患者与健康人群造成隐患。医院怎样才能守住医用织物洗涤的卫生“底线”?针对不少医疗机构洗涤织物外包的做法,政府与医院该如何监管让卫生规范不留死角?记者就此进行采访调查。
织物消毒不当能致院内感染
根据《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所谓“医用织物”,即医院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帽;手术衣、手术铺单;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科主任倪语星说:“由于住院患者大多免疫力低下,本身就是易感染人群,因此一些对健康人士可能不产生危害的细菌在院内却具有致病力。”在专家看来,“院内感染”是个重大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患者自身因疾病、年龄等造成的免疫力低下导致;二是医院内部环境造成的感染,与空气、水源、任何物体表面乃至医务人员的洗手都息息相关。”
多家医疗机构实行洗涤外包
医用织物怎样洗涤才算到位?倪语星表示,“通常来说,第一步是清洗,第二步是消毒,消毒必须在9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进行。织物必须先清洁后消毒,这是因为直接消毒的织物可能仍带有患者的生物细胞(如蛋白质等),遇高温迅速凝固后反而将细胞包裹在内。不过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可在清洗步骤之前再加一道消毒关。”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明确:可穿戴、可折叠的医用织物是作为医疗器械来管理的,在洗涤时必须满足清洗、消毒、干燥、检查、折叠、包装、灭菌、储存等条件,才能投放到医院进行使用。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安全办公室高级总监孙秀英在新加坡拥有近20年安全管理经验,她介绍,嘉会医院实行“专机专洗”,共设有四台洗涤机器,感染性织物、普通医用织物、员工织物、新生儿织物各自分开使用一台机器,此外洗衣房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清洁区内织物经过熨烫、打包后,由专门电梯分开运送。
在本市各大公立医院,医用织物均送第三方洗涤公司进行清洗消毒。在瑞金医院,使用“感染性织物专用水溶性包装袋”成为常规,简单来说,将需清洁的医用织物装入袋子后,超过消毒标准温度后袋子才会破裂溶解。造成院内感染的,不是只有医用织物,医护人员手卫生、毛巾、地巾等微小细节均可能为院内感染留下潜在风险。基于此,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理念也被不断引进。2015年底,瑞金医院普通病房综合大楼正式投用,医院率先成立“抹布地巾清洗中心”,引进本市首套“德国地巾抹布清洗消毒系统”。此外,“分色管理法”也被部分医疗机构采纳,由此实现“一桌一巾、一室一巾”。
重视第三方资质门槛与培训
医用织物洗涤等怎样实现监管到位?上海嘉会国际医院高级质控和合规总监史伟明建议:大多数医疗机构实行第三方洗涤公司外包服务,这块市场需要专业门槛与资质,并应该进行定期监测与检查。记者获悉,《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已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作为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机构,洗涤企业应当于2019年6月1日前完成相应调整,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倪语星认为,医用织物除了需保证清洗消毒等环节合规外,还必须避免混入医疗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包括医生在手术室内使用过的口罩、帽子,护士使用过的输液皮条等,有时随手塞在白大褂口袋里忘记拿出来,都可能造成院感危险。“如果医院的第一道关口没有守住,第三方洗涤公司不清楚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直接与生活垃圾丢在一起后,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在瑞金医院、嘉会国际医院等院感控制标杆医疗机构,除了对新进人员每月培训外,老职工也定期反复接受培训,时刻绷紧“院感这根弦”。
文/顾泳 黄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