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发展之本,贵在人才。上回说到,瑞金医院的前身广慈医院以极为严格的考核和重视临床的教学理念,在震旦医学院和“广慈护校”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他们成为了打造一流医院的重要基石。业精于勤荒于嬉,前辈们胼手胝足,勤劳发奋,广慈医院得以声名鹊起,名扬沪上。
说起那段艰苦创业的一幕幕历史,里头不只是奔波忙碌的老瑞金人,也有着一位位特殊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伫立,任凭岁月流转,依旧忠于职守保存着瑞金的记忆。
它们是广慈的老建筑,是瑞金医院里凝固的历史。百年过去,沧海桑田,有些建筑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有些依旧挺立,向人们诉说那些峥嵘岁月。
抗战时的生命圣地:传染病房楼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卫生医疗条件很落后。1949年前,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卫生条件差,传染病经常肆虐横行,霍乱、天花、伤寒......人们往往谈之色变。
“为病患谋幸福”是医者的誓言,救治传染病人的同时,为了确保其他病人不被传染,必须设立专用的场地予以安置。于是,传染病房楼应运而生。
1931年春,广慈医院传染病病房大楼建成,那会儿曾是上海滩上时髦的设计。病房楼设施齐全、配置丰富,从落成那时起,这栋大楼里上演着一幕幕救死扶伤的动人剧目。
1938年夏,一场无声的战役在上海打响,广慈医院站在了第一线。
彼时,日寇的铁蹄碾过上海,设施多遭破坏,租界由于难民涌入变得人满为患。设施被毁、难民拥挤、天气酷热,这些条件让霍乱弧菌有了可乘之机。
霍乱这个主,可谓恶名昭彰。这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症状是严重的呕吐和腹泻,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严重脱水而死。
死亡率高还不说,这个病传播还很迅速。要知道,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只是乙类传染病,而霍乱却是甲类传染病,其恐怖可见一斑!
1931年,上海曾经出现了霍乱大流行,染病者往往迅速死去。在三十年代,上海市民中间盛传霍乱“七年轮回”的谣言,疫情宛如悬在市民们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而抗战进行的1938年,正是“七年轮回”到来之时......
1938年夏天,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霍乱再度流行,死神又挥舞起了尖刀,上海瞬间变为阴云密布的瘟疫之城。
为了挽救城市,公共卫生运动被发起,海报、小册子、儿歌齐上阵,向人们宣传卫生知识。而广慈医院作为声名远播的大医院,也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桥头堡之一。为了防止相互交叉感染,隔离病房还辟出了专门的区域用于收治霍乱病人。
1938年7月,随着疫情形势愈加严重,病房还特别抽调了2名中国医生专门负责夜班救治。由于救援措施得当,大量病人都得以康复出院。此外,医务人员还深入到各级行政机构、工厂、学校、商业场所和难民营等人员集中的区域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性接种,在高峰期每天注射接种量超过2万人,此举有效地控制住了霍乱疫情。
从1938年7月初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广慈医院传染病病房共收治患者1115例,最终106例死亡。
霍乱、天花、白喉,这些曾经严重危害老百姓健康的疾病,在广慈医院的隔离病房中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说,这就是当时民众希望之院。
岁月斗转星移,往事点点远去,这些老建筑也多半成为了历史。但那一幕幕艰苦创业、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并不会消散。院史馆中,照片和实物得到保留,继续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熠熠生辉的往事。
解放后,广慈医院交由中国人自己打理,新的创业史徐徐展开,那更加波澜壮阔,令人心生豪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改编 编辑/殷有为
素材来源 《回眸广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