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逝者如斯,沧桑无语。历史一页页匆匆翻过,百年来在瑞金的一栋栋老建筑里,曾经上演过无数的动人剧目。
诚如上回所言,这些建筑是一位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记忆。百年过去,有些建筑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有些建筑则至今挺立,继续见证新的传奇。
大师辈出的“姐妹楼”
在瑞金医院的西北角,有着这样两幢连体式的五层病房大楼。岁月让墙面稍显斑驳,和新落成的高楼相比,这里略显低调。
(70、80年代的2、3舍)
然而,正是这其貌不扬的大楼里,却走出过无数瑞金的前辈大师。八十余年风风雨雨,这里称得上是医院大部分临床科室的发祥地、孵化所。这就是广慈医院大名鼎鼎的内科病房大楼“2、3舍”,现名“2、3号楼”。
先说那1932年,这年正是广慈医院25岁的生日。此时医院发展势头大好,“广为慈善”的招牌也愈发响亮,更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法租界当局希望将广慈医院建造成社会公认的现代化医学中心,不吝投入,“2、3号楼”也因此走上历史舞台。
1935年,2舍首先竣工,用于收纳贫苦男病患。
(1935年初建成的2舍)
同年,3舍也得以落成,计划用于收治贫苦女病人。在当时,这两栋楼堪称是全上海最新式的病房,也是医院内第一幢五层楼的病房。
您可别看这栋楼现在显得陈旧,可是当时,这种设计可算得上优雅宜人。病人们可以在环绕新大楼的宽敞阳台上充分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日光。这待遇,那个年代还是很新潮的。也无怪乎沪上居民都称赞广慈医院“看护周到”令人“身心俱泰”。
(2、3舍全景,每层楼都被阳台环绕)
环境优雅宜人只是锦上添花,“贫富兼收”才是广慈真正的特色。2舍内有三分之一的床位是供政府公共救济部门支配使用,主要用以救助平民病患,费用全免。1936年,也就是2、3舍落成的第二年,广慈医院收治60487人,住院6620人,其中一半以上为贫民,享受着免费或半费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了“广为慈善”,“广慈医院”名副其实!
“2、3舍”的建成大大增加了医院收治平民病患的能力,也使得医院业务量得到迅速发展。40年代,广慈医院在上海各大医院当中已经首屈一指。
解放后“2、3舍”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1952年,2、3号楼的五层全部打通后安排给了内科。瑞金内科发展的奠基人,时任内科主任的邝安堃教授苦心经营,在此孕育出了5大专业和无数人才。
2、3号病房大楼——这幢建于1935年的五层高楼,八十多年间,走出多位广慈医院乃至中国医学界的名医大家:一代宗师邝安堃、博学多才的董德长、风趣幽默的唐振铎、儒雅潇洒的龚兰生、谦和勤奋的陈家伦、热情亲和的许曼音、自强不息的王振义、还有声名在外的陶清、邝翠娥等等。这栋大楼还诞生了五位院士:王振义以及他的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还有陈家伦的学生宁光。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瑞金医院大内科的发祥地。
2、3舍今天依然挺立。其中进出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它们已经见证了许多往事,或精彩、或动人、或温情脉脉、或豪情万丈。但是,瑞金人永远相信,更精彩的故事,还会发生在明天。
文/殷有为
素材来源/《广慈回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