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傅培彬在江西萍乡出生,8岁时他随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父亲一起到了法国,之后又在比利时完成了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部教育。
1937年,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读三年级的傅培彬决定回国参与抗日,在上海中比镭锭医院救治伤病员。看到很多的伤患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傅培彬改变了自己原本想成为儿科或皮肤科医生的志向,决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蜚声中外的外科学家
1946年,傅培彬踏上归途,回国报效,正巧,回程船上认识的一位法国教授准备回法国生活,这位教授在震旦医学院和广慈医院外科的职位需要有人接替,便推荐了傅培彬,这开启了他与广慈(瑞金医院前身)终生的缘分。
从1950年至1984年,傅培彬担任广慈外科主任,在我国外科事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做出了贡献。上世纪50年代,傅培彬推动建立了我国小儿外科、烧伤外科,推动了心血管外科的兴起;上世纪60年代,他领衔的“消化道一层吻合”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成为沿用至今且闻名全国的傅氏外科手术标志;他提出的“扩大根治术”观点使瑞金医院的胃癌、结直肠癌的疗效达到国际水平;上世纪70年代,在他和董方中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例肝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都在瑞金医院完成,开创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先河;傅培彬创立的“以胆石剖面结构及化学成分为基础的分类法”的胆道外科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使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由100%的死亡率,变为70%的存活率。
傅培彬在国际学术界也声名鹊起:1981年比利时皇家医学会授予他外籍荣誉会员的称号,1982年法国巴黎外科学院吸收他为外籍会员,1983年法国外科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1987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骑士勋章。
把知识和经验交给学生,才算成功
傅培彬的医技高明,能开各种手术,就连妇产科、眼科等遇到疑难手术也要请他上台指导。泌尿外科在进行我国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时,因后腹膜充气造影无法显示肾上腺病灶,程一雄请傅培彬一起上台探查,顺利找到病灶,解决了病人的高血压等症状。
他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学了本事并没有完成任务,要把你们的知识和经验教授给下面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掌握一样的知识,那才能算你们成功了。”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佘亚雄、宋祥明、史济湘、林言箴、张天锡、张圣道、李宏为等后来的外科各领域的学术大家,都是傅培彬的学生。
每位新人入科时,傅培彬都要亲自谈话,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发下来的工资要吃掉,保证营养和健康的身体;二是别人晚上睡8小时,外科住院医生只许睡6小时,节约出来的2小时用来看书;三是住院医生期间不准结婚,确保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学生们有点怕傅老师,但更多的是仰慕。有一次张圣道收治了一名胃溃疡的病人,准备做手术。手术前一天,傅培彬找到他问:“关于胃溃疡手术,你看了哪几本书?”当发现张圣道没有考虑到贲门区溃疡的可能性时,傅培彬丝毫不留情面地说,“明天的手术你不能做,我来示范给你看”。
第二天,傅老亲自上台主刀,让张圣道做助手,详细解说了消化性溃疡的各种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不同部位溃疡的手术方式。过了半个月,又收治了一例类似的胃溃疡病例。这次张圣道的准备很充分,傅培彬终于满意了,高兴地说:“这次你可以主刀,我来给你做助手”。
爱组织 爱器械 爱病人
“爱组织、爱器械、爱病人”,这“三爱”是傅氏外科技术的核心,也是瑞金医院外科始终遵循的原则。手术时为了夹住出血点,有些医生习惯把血管钳夹到最紧,傅培彬就会提点他们:夹得太死对组织损伤太大,应该正好夹到血止住,处理肠道时要用没有齿的镊子,尽量不要用血管钳上齿,以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
“手术切口柔软无硬结,缝线整齐,这些是外科医生的签名!”这些训导,今天也能不时听到。李宏为感慨,跟着傅培彬老师,第一学到的就是医德,医生究竟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是否高高在上?无论什么样的病人,在傅培彬这里都会得到他全身心的关心。
他要求实习医生:“问病史时,最好搬个凳子坐在病人旁边问,这样病人很定心,觉得你有时间听他讲,他会多讲些和疾病有关的信息给你听。否则你一直站着问,病人会觉得你过会儿可能有其它事,或者病人会觉得你很累,就不愿意多说了。”
傅培彬会将病情放在病人的生活工作、家庭社会等诸多环境中思考、判断。有的医生和护士常感到匪夷所思,一个外科大家为什么会病人的照顾细致到生活护理的程度?其实,傅培彬是在利用这样的机会获取病人的各种资料。他还要求医生们写病史时将地址、电话等资料尽可能多地留取,对他们的文化程度、年龄等也有严格记录。
作为瑞金医院外科的奠基人,傅培彬爱医学、爱学生、爱病人,将一生献给了外科学事业。直到今天,他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依然在讲述他的故事,这是“广博慈爱、追求卓越”最生动的注脚。
素材来源 《广慈回眸》 《医者大师》
编辑 韩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