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混乱、短期记忆受损、肌肉无力、嗜睡……日前,59岁的邱阿姨(化名)突发上述症状,被家人送到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根据病史问询,邱阿姨之前并未有精神类疾病,头部也不曾受过外伤,究竟是什么病呢?
检查结果显示:邱阿姨血脑屏障破坏,轴突丢失……结合血象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她被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简称ADEM)。
01、什么是ADEM?
接诊的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医生表示,ADEM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一种,是一种急性起病、广泛累及脑和脊髓,尤其是脑白质的急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疾病的进展,除了上述邱阿姨的症状外,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谵妄、昏迷、全身抽搐、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以及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偏瘫或双偏瘫、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十分棘手。
02、什么是髓鞘?
陈晟医生介绍说,如果把一个个长长的、传递电信号的神经元轴突比作我们身体中的电线的话,髓鞘就是包裹在这一根根电线之外的漆包线,它的绝缘作用对维护电信号的传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这些“漆包线”就会被攻击,而后逐渐受损、脱失,从而引起一些神经精神症状,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这就好比“电线短路”后产生的一系列“错乱现象”。
03、“可视化”技术破局大脑“短路”
包括ADEM,多发性硬化等这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常规检查手段为血象、脑脊液、脑电图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等,但这些都是从相应的检查结果来间接了解脱髓鞘情况的手段。为了能更加精确且直观地监测病人脑内的脱髓鞘病变随治疗的变化情况,瑞金医院在国内首创“18F-florbetapir PET/MRI定量可视化”技术,来监测髓鞘脱失和再生的病理过程。
这是一种结合了PET与MRI两种显像手段的新型多模态成像技术,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分子/代谢/解剖的实时成像。这项技术采用放射性核素18F标记的florbetapir(18F-florbetapir)示踪剂,其能与脑白质中的髓磷脂结合,特异性显示髓鞘的完整性。
也就是说,这项新技术能直接“看到”“漆包线”的损伤情况,像探测仪一样找到患者大脑中的“短路”区域。”核医学科张敏副主任解释说:“‘漆包线’完整的地方18F-florbetapir结合量就正常,‘漆包线’有脱失的地方18F-florbetapir结合量就减低,以此量化评估病人脑内脱髓鞘的严重程度。另外,在病人接受治疗以后髓鞘有再生,症状就会缓解。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技术评估疗效和监测预后。”
在邱女士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运用这项技术监测到,在治疗前,邱阿姨的脑部PET/MRI显示受损白质中18F-florbetapir的结合显著低于正常白质,即受损白质中髓磷脂的损失;治疗后,邱阿姨的临床症状缓解,对应的PET/MRI则显示受损白质中的18F-florbetapir结合量增加,但仍然低于正常白质,说明治疗髓鞘存在再生修复,但还未完全再生复原。
“可见,动态18F-florbetapir PET/MRI能够精准定量监测髓鞘脱失和再生过程,同时与临床疾病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治疗疗效及疾病进展的有力工具。”神经内科周勤明医生说。
据悉,该项技术的治疗效果将为靶向髓鞘恢复治疗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平台支撑,其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EJNMMI Research等杂志。
每一位患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而每一项医疗技术的创新,都是瑞金人践行“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真实写照。
撰文:唐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