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3D可视化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在手术中采用全息影像和现实手术相互融合,成功完成瑞金医院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更佳精准、微创。
近两年,66岁的戎先生常常感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去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无法站立、行走,右侧肢体愈发无力。
就医之后,医生诊断他为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并给予活血、抗血小板治疗,症状有所改善。随后,进一步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戎先生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80%,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轻度狭窄30%。
戎先生多方了解,来到了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进一步求诊,尚寒冰副主任医师接诊,并详细了解戎先生的病史。
尚寒冰医生分析认为:戎先生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虽然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是动脉狭窄的情况无法通过药物改善,不及时处理,戎先生随时都有发生短暂性脑缺血(TIA)、脑梗死的可能,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因果关系密切,动脉壁硬化斑块微栓子脱落导致颅内动脉栓塞,可表现为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支架手术(CAS)均可改善脑供血,缓解症状,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二者的区别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可以彻底清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粥样斑块,长期疗效好,术后狭窄复发率低;支架手术(CAS)通过置入支架,支架膨胀将斑块挤压到血管壁,手术创伤小,但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戎先生决定手术切除斑块——颈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由于受到高压、高速血流的冲击,极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粥样斑块也常堆积颈动脉分叉处,因此,一般将此处定位手术切口中心。
不过,颈动脉分叉解剖差异较大,不同个体的高低差异甚至超过5厘米,以往根据CTA影像,结合临床经验确定手术中心,但依然有可能出现神经损伤。
目前,随着虚拟和现实混合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先进技术的应用已达到“科幻”级别。这也意味着,为戎先生施行的这台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精准程度会大大提升。
术中,尚寒冰医生团队应用了混合现实、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手术室中的全息影像和现实手术相互融合,术前“透视”下定位颈动脉分叉狭窄位置,术中还有神经电生理监护保驾护航。
用时1小时左右,戎先生左侧颈内动脉粥样斑块被精准切除,手术切口更小,未伤及任何神经,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更少。
术后,戎先生体内“警报解除”,他对医生说自己感觉“脑子清爽,右侧肢体感觉有力多了,对手术效果很满意。”
据尚寒冰介绍,除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已将混合现实3D可视化技术应用到颅内外血管搭桥、胶质瘤以及椎管内肿瘤等复杂手术之中。
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为神经外科医生赋予更加直观、清晰的解剖关系,将神经外科微创、精准理念推入到全新的高度。
撰文:卫永旭
|